野叟曝言

夏敬渠所著的图书
《野叟曝言》是清代乾隆年间夏敬渠创作的一部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书共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该小说以明朝事为背景,讲述了苏州府吴江县书生文素臣的成长经历。文素臣年少时不得志,历经磨难,最终建功立业,成为宰相。他崇尚儒学,不信异端,铲除异教,消灭日本、蒙古、印度等国的宗教,使其尽信儒家。然而,《野叟曝言》在宣扬道学的同时,将儒家思想与情欲结合,大量描写荒诞的淫乱行为。全书共写了五百二十多个人物,性变态程度甚至与《金瓶梅》相比,毫不逊色。作品中有大量知识炫耀和学问展示,导致读来令人生厌。《野叟曝言》的结尾描绘了文素臣之母百岁寿诞,70国使者前来献寿,被尊称为“镇国卫圣、仁孝慈壽、宣成文母水太君”。作者夏敬渠出身弟子员,江阴人,江湖知名的游侠。虽然抱负不凡,但仕途无望,只得“野老无事,晒日清谈”,写成这部小说。1940年,由《野叟曝言》改编的电影《文素臣》上映。台湾知名布袋戏剧码《史艳文》也是改编于此书。此书又名《第一奇书》《兴替宝鉴》《大侠艳史》《剑骨琴心》《文素臣》,初以钞本流传,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据光绪八年刻本的西氓山樵序,说是出自“江阴夏先生”之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引《江阴艺文志》凡例,认为是夏敬渠所作。赵景深《<野史曝言>作者夏二铭年谱考证说:“夏敬渠字[mào]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诸生。家贫。英敏绩学,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靡不淹贯。生平足迹几遍海内。所交尽贤豪,著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野叟曝言》等。又考证他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享年八十三岁。《野叟曝言》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即夏敬渠七十五岁前后完成。

内容简介

《野叟曝言》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叙写文白(字素臣)一生的英雄业绩。文素臣文武双全,胸怀壮志,见宦官擅权,政治黑暗,于是游历天下,一路除暴安良,相继救得美貌才女璇姑、素娥和湘灵,后皆纳为侧室。入都后,为皇帝及王子治病,钦赐翰林。奉诏平定广西苗乱,大功告成,又闻京城中景王谋乱,立即匹马入都救护太子,赴山东莱府为皇帝保驾,除尽奸党。后又平倭寇,素臣二妻四妾,子孙繁衍,结尾素臣四世同做一梦,梦见素臣与韩愈相等,列于圣贤行列。据说主角文白二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夏字,作者以文白自况,把文素臣写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不但事业上飞黄腾达,而且家庭幸福,儿孙满堂。作者思想迂腐,脱离现实,人物苍白无力,又炫耀才学,使作品漫长无味,失去艺术魅力。《野叟曝言》是一部宣教型作品。小说主人公文素臣是美德懿行的化身,作为道德的楷模出现。他孝敬母亲,厚待晚辈,对朋友重义气,对弱者加以救援,诸多美德自始至终完美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文素臣还自觉地承担起代天宣化的使命,劝绿林好汉弃恶向善,劝风尘女子懂得廉耻。清代乾隆年间,是长篇通俗小说成批出现的鼎盛时期。其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就是这部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夏敬渠因抱负不凡,却未得施展,“故成此一百五十馀回洋洋洒洒文字,题名曰《野叟曝言》,亦自谓野老无事,曝日清谈耳”。说是“曝日清谈”,实则发愤之作,可以说,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才学和梦想,都纺织进小说之中了。夏敬渠着力塑造了文素臣这一无所不能的英雄。“文白”二字合写则近似“夏”字,显然是以之自况。但这只能算作是一个不得志的而迂阔文人的黄粱美梦。鲁迅先生又说:“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与寓惩劝同意而异用者,在清盖莫先于《野叟曝言》。”小说极为真实地记录了封建时代[yáo]文人的心态、期盼、理想和追求,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野叟曝言》:“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实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柢实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