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逵-抖音百科
杨逵(1905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出生于台湾台南大目降(今台南县新化镇),为台湾有名的小说家。本名杨贵。笔名有伊东亮、公羊、SP、狂人等;以杨逵为代表性笔名。 个人概述
杨逵在1924年前往日本半工半读,就读于日本大学夜间部文学艺术科,正值日本劳工运动和学生运\动蓬勃之时,并且杨逵曾经参加反田中义一内阁的游行活动;但是杨逵也因为声援在日朝鲜人的活动而被捕入狱。1927年杨逵回到台湾,并且参加农民组合与台湾文化协会的活动,1932年杨逵发表了日文小说送报夫,这部小说一般被认为是杨逵文学的代表作。而且杨逵也将不少中国的小说翻译为日文,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1935年独资创办《台湾新文学》,后被迫停刊。其间因爱国反日数度被捕,从不屈服。抗战爆发后,即回家务农,开垦“首阳农园”,以伯夷、叔齐自比,表示抗日意志。抗战期间,创作多篇小说,批判“皇民化运动”,编导戏剧《怒吼吧,中国》,表达强烈的爱国心声。复多次入狱。因其不屈不挠的爱国反旧精神,被誉为“压不扁的玫瑰花”。光复后,改“首阳农园”为“一阳农场”,先后创办《一阳周报》、《力行报》、《台湾文学丛刊》、《中国文艺丛刊》、《文化交流》等。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被捕,出狱后,主张填平省籍鸿沟。1949年发表《和平宣言》,呼吁释放“二·二八”事件被捕人士,和平解决国共内战,被台湾当局判刑,关押12年。1961年出狱,1962年,经友人关系向华南银行信用借贷五万元,买下台中市郊东海大学对面荒地,开辟东海花园。经营“东海花园”,以卖花度日,穷愁潦倒,生活凄苦。但同时,在海内外影响越来越大。1966年集结小说《羊头集》出版。绿岛十年粉碎他民族主义的理想,但他仍旧一贯诚实反映在国民党政权威压下的不妥协精神,字里行间充满微言大义。1976年国中国文教科书第六册,收录他的《压不扁的玫瑰》﹙原名《春光关不住》﹚。这是自台湾有史以来,台湾文学作品编入官方教育的第一人。1982年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活动。1983年获吴三莲文艺奖。1984年获台湾新文学特别推崇奖。1985年病逝。与爱妻叶陶合葬东海花园。 生平
他的一生崎岖坎坷,正是一部台湾人民历史写照。一生抗日爱国,历经政治迫害,被捕入狱十余次,“在冰山下活过70年”,仍坚持斗争,从不屈服。为台湾文学成熟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反对“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强调文学应有“控诉精神,”文学史上充满昂扬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文学斗士。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压不垮、打不倒的硬汉精神。少年时期他就亲眼目睹了台湾同胞的武装起义和殖民政府的残酷镇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震动,使其整个生平和创作都和台湾同胞的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杨逵是“台湾农民组合”的中央常务委员,还是“台湾文化协会”的议长。他一生都坚持抗日爱国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斗争,他先后被日本人逮捕十余次,从不屈服。杨逵担任过台湾文学的日文编辑,还和妻子一起创办《台湾新文学》,为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翻译出版了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将鲁迅的《阿Q正传》翻译成日文到台湾出版。跟赖和一样,杨逵也是一个文坛多面手。 《送报夫》是杨逵的成名作。这篇小说用日文写成,完成于1932年,是他在东京工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第一篇登上日本文坛的台湾新文学作品,也就是它奠定了杨逵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通过主人公杨君家破人亡的悲剧,对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进行血泪控诉。作者借助杨君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了一个真理: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劳苦民众应当携起手来,反对共同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这种超越狭隘乡土、民族观念的国际主义的主张,在三十年代初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继《送报夫》之后,杨逵还写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揭露和批判日本殖民统治者和封建地主罪恶,歌颂劳动人民高尚情操,鼓励人们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作品 ,如《水牛》、《归农之日》、《模范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