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人

春秋时期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戎人也称戎族,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一直分散于西北各地,长期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以游牧、捕猎为生。按学界的传统观点,“戎”在早期所指并不明确,更多是一种对族群的泛称,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并不局限于西方。西周时期,关于“戎”存在一些零散的记载,但“戎”族在历史舞台上真正活跃的时期,要数春秋战国。据现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此时的戎族分布于中国内地,东方有鲁西之戎、北方有北戎和山戎,西方有犬戎、骊戎等。[1][2]
《左传》等明确记载,戎人原居瓜州,公元前638年东迁洛阳瓜州的位置,学者认为,或在敦煌或在秦岭北麓。春秋时期,秦人与戎人进行拉锯战,逐渐收复西周故地和遗民。秦穆公时期,晋惠公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借机要求把陆浑戎迁到晋国。晋惠公被放回国的第七年,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到了战国时期,伴随着列国兼并战争,夹在诸侯国之间的戎族或是消亡于烽火狼烟下,或是融于中原族群之中。《后汉书》中清楚记录着戎族的湮灭:“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灭之。”此后“中国无戎寇,唯余义渠种焉”。[3][2]
戎族的生产、礼仪、饮食、服饰等也都有独特之处。相较于中原的农耕经济,戎族处于农、牧、狩猎混合的复合经济形态,但更侧重游牧。戎人饮食结构上也更喜欢肉类而非谷物,服饰上也出现了被发衣皮、戴覆面饰等不同于华夏民族的习惯。[2]

简介

戎人是对春秋时期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春秋时期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戎、狄、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