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绳武

抗战时期旅长、师长
段绳武(1896-1940),原名承泽,字以行,是河北省定县人。他在1911年入伍,逐渐晋升至旅长、师长。1927年辞职后,他离开了军界,开始从内地大量移民至内蒙古地区,并建立了“河北新村”。在此之前,他曾在北洋军队、王占元孙传芳军队中供职,任排、营、团、旅、师长。1926年,他担任孙传芳五省联军第一军军长,1929年则任国民党政府军陆军第四十七师师长。后来,他弃官闲居,于1931年与家人迁往包头五原一带,以实现其开发西北、创办屯垦合作社事业的意愿,并将全部家产用在“河北新村”的垦殖建设上。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主任,主持“荣誉军人教育委员会”工作。段绳武是中华民国陆军中将,人称“荣军之父”。

简介

抗战爆发后重回军界,任傅作义部兵站。1938年到武汉任军委会后勤部政治部中将主任,负责全军伤兵工作。他着手在抗日前线各战区每30里设一“伤兵接待站”。
1939年到重庆,在重庆高滩岩、唐家沱设立了后方医院和重伤兵医院。他聘请郭沫若等在高滩岩创办残废军人教育委员会。首创“荣誉军人”称号,并经国民政府军委会通令全国,在各地设“荣军之友社”、“荣军职业协导会”等,并在重庆出版了《荣军之友》杂志,他因此被称作“中国荣军之父”。
1944年在重庆病逝。重庆各界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安葬在重庆歌乐山,周恩来送了花圈,冯玉祥写悼诗,《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念文章,全国荣军组织在高滩岩为他塑了纪念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