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欧后亚-抖音百科
“先欧后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等同盟国制定的一种战略,即优先打败德国后再应对日本。这一战略也被称作“欧洲第一”、“德国第一”或“先德后日”。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对这一战略持有反对立场,而中国共产党则表示赞同。这两种不同态度的背后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战略视角。[1][2] 战略提出
1940年9月,随着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署,法西斯轴心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加剧。1941年1月至3月,美国和英国在华盛顿举行了参谋长级会谈,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总方针。会谈认为,由于德国被视为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此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最具决定性的战区。如果日本参战,远东地区的军事战略将转变为防御性 质。同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领导人仍坚持原有的战略方针。此后,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会议上重申,尽管日本参与了战争,但他们认为德国仍然是头号敌人,战胜德国是胜利的关键。德国一旦失败,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也将随之而来。1943年初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再次强调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会议文件指出,由于联合国家的资源不足以同时打败德国和日本,因此必须选择集中力量打败德国,同时稳定日本的局面。[3] 批评与反对
国民党政府主张“先亚后欧”,并从一开始便反对“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方针。蒋介石在其日记中有详细记录,批评英美战略思想以大西洋为主,太平洋为辅,并认为这是一种保守而非进取的习惯。他还指出,英美先解决德国而后对日本的策略是错误的,应加以纠正。蒋介石甚至将促使美国改变先欧后亚的战略作为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外交工作。他认为,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是由英国推动的,英国在牵着美国走。1942年1月,丘吉尔访美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了对英美海长均设先解决德国而后对日本的看法,认为这是缺乏常识的军事策略。蒋介石希望美国能够修订先欧后亚的战略构想,特别是在日本未侵略夏威夷、中途岛、阿留申群岛与威胁阿拉斯加之前,美国以欧洲为重可以理解,但1942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日本不仅袭击了美国领土,还侵占了美国周边的太平洋岛屿,因此美国1942年的首要敌人应该是日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地理上看,美国都应该先解决日本问题。1942年底,蒋介石指示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争取美国人民的支持,反对“先欧后亚”的战略。宋美龄利用她的美国背景和流利的英语,在美国进行了有效的宣传活动,指出美英在1942年流行的观点认为击败日本是次要的事情,我们应该首先对付阿道夫·希特勒。但她强调,日本掌握了丰富的战略资源,如果不及时处理,盟国最终击败日本的成本将会更高。宋美龄的演讲在美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发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美国军政首脑对宋美龄对舆论产生的影响感到担忧,担心这可能会影响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以至于罗斯福总统私下提醒他的助手们要疏远宋美龄,并希望她尽快离开美国。宋美龄访美的效果可见一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