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

美国沃勒斯坦首次提出的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次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逻辑充分展开的结果,当今国际事务、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都是这一逻辑的外在表现。资本主义的延续性质是由它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因果联系所决定,并规定世界面貌的形成。这一派还认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同世界范围的资本积累有密切关系。国家互相作用体系是世界范围资本积累的政治结构。当原有的结构不能容纳世界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规模时,就会发生国家之间的冲突。列强的兴衰和世界大战是国家相互作用体系的暴力改组。

基本情况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Morderm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 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依附论”),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沃勒斯坦采取了新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民族国家并不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而是具有结构性经济联系和各种内在制度规定性的、一体化的现代世界体系才是考察16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唯一实体。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复合体。
经济体是整个世界体系的基本层面,是政治体和文化体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经济体的雏形是产生于“延长的16世纪”(1450―1640年)的欧洲经济体。在这一时期,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分化”:在西欧,制度性的总危机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全面衰朽,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确立并巩固;而在与之毗邻的东欧,同样的危机却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后果,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得到加强,已经趋于消失的封建农奴制死灰复燃;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则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在互补性的地区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的各个地区之间结成了经常的、稳定的、大规模的贸易联系,一体化的欧洲经济体由此诞生。此后,在西欧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这一体系不断向外扩张,将美洲非洲亚洲等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纳入体系中,最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