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清末民初诗人
沈曾植(1850年—1922年),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寐翁、[xùn]斋等,浙江嘉兴人,学者、诗人、书法家。[1]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与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并称“民初四家”。[2]
沈曾植生于书香门第,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供职刑部,精研古今律法,先后撰写《汉律辑存》《晋书刑法志补》等著作。1889年,沈曾植调职于总理衙门,担任俄国章京,考订唐宋航海路线,兼治诸国地理,通晓洋务事宜。1901年,沈曾植任职于上海南洋公学监督,倾向教育事业,培养青年才俊。沈曾植博览群书,硕学通儒,兴建海日楼,藏书达30万卷,编[zuǎn]《海日楼藏书目》,著录古籍1000余种。沈曾植治学严谨,精于蒙古舆地、元史佛学、中外交通,著有《蒙古源流笺注》《元经世大典笺注》《西北舆地考》《元秘史笺注》等。涉猎诗词,为同光体代表人物,诗有《海日楼诗集》,词有《俊词》《海日楼余音》《东轩语业》《曼陀罗寐词》等,后由朱孝臧删定为《曼陀罗寝词》。书法名世,取法北碑,创作大字行草,以碑之方破草书之圆,生拙飘逸,以草书之体融入章草之行,章今结合如浑然天成,沙孟海称其为“帖学之殿军”(《近三百年的书学》)。[2]
陈寅恪称他为“近世通儒”,王国维说他:“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干、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是集有清三百年学术之大成且继往开来的学者。[1]

生平简介

沈曾植是浙江嘉兴人。其祖父沈维[qiáo]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著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曾五任学政,务尚有用之学,一生校刊之书颇多。可惜的是沈曾植八岁时,其父沈宗涵逝世,家道衰落。他从小跟母亲诵读唐诗,通音韵之学。虽因家贫,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在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jùn]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及长兄沈曾[]的指导下,“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见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遂立“修身、治国、平大下”大志。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