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
1
4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王国[zhēn],字静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也曾用“人间”为号,谥号是忠[què][1][2]
王国维,中国学者,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早年科举仕途不畅,王国维就到上海的《时务报》担任书记一职,并结识罗振玉。之后罗振玉出资让王国维赴日留学。1903年归国,然后王国维进入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堂就职。在1904年下半年,王国维前往苏州就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1905年11月,王国维离开苏州回到海宁老家。同年,王国维跟从罗振玉北上京都谋职,不久后王国维为学部总务司行走,后又转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以及被委任为“编定名词馆”协修。1911年11月,王国维前往日本,1916年2月份回国。回国之后,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22年,王国维前往北京大学就职,之后离职。在1923年4月到1924年11月,王国维担任南书房“行走”。1925年,王国维到清华学校就职,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其后又因为长子去世这一变故所发生的事情与罗振玉决裂。最后,由于社会环境恶劣,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2]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他对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使得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具备独树一帜的优势,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3]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大师,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考古学家。王国维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亦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其著译以2010年出版的《王国维全集》收罗最全。顾颉刚评价道:“他虽然只活了五十一岁,假使他能有康有为般的寿命,他的成就真不知道可以多么高。现在呢,他竟然中年而逝,竟然自己将自己筑起的学术高台毁灭。为学术界着想,他的死是一个极重大的损失,说不出代价的牺牲。”[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