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东

中国秦腔传统剧目
1
4
《下河东》,别名《后河东》《龙虎斗》《白龙关》《斩呼延寿廷》等,是以宋太祖赵匡胤征剿北汉刘崇为背景的秦腔传统剧目。[5][2][3]
该剧讲述了宋太祖时期河东白龙谋反,赵匡[yìn]御驾亲征,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兄妹为先锋。欧阳芳阵前密信勾结白龙,设计杀害了大将呼延寿廷。其妹呼延凤英赶到宋营索要兄长,急切间又被赵匡胤失手打死。呼延寿廷之子呼延赞(一说他为呼延凤英之子[1])率兵到河东为之报仇,与赵匡胤不打不成交,二人因此相互倾心,呼延赞乃归顺大宋,赵匡胤杀了欧阳芳,为之报仇雪恨的故事。[1][6][2][5]。《下河东》现存有清代木刻本及民国石刻本,当代刊印的主要版本则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和《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中收录的《下河东》。[4][3]其中陕西版相较于甘肃版,多了“三十六哭”唱段。现在西北地区秦腔舞台上的《下河东》,大都是源自20世纪50年代杨起的改编本。[4]
《下河东》为红生、武生、净唱打做并重戏,对演艺水平要求较高。银[]子、双斌、陆顺子袁克勤、苏永民、陈仁义、孙省国、贠安民等人是该剧的代表演员。[1][2]在表演中,演员多用长腔,渲染人物情绪、强化韵味;间接穿插的低音低回哀婉,深沉动人,揭示人物内在感情深沉的一面;此外还通过排字调整节奏,使唱腔在行进中能够跌宕变化达到最强烈的感情饱和。[5]1956年,陕西新风剧社首次赴西安演出改编本《下河东》,连演数十场。[4]1980年,宜君县剧团高信民以杨起改编本的《下河东》,再次走红西安。1981年,耀县剧团带着《下河东》《三娘教子》两部戏赴西安连演数十场。陕西省电视台录制了陈仁义联袂演出的《下河东》全剧录像,长期播放,影响广泛。[4]

创作背景

《下河东》是以宋太祖赵匡胤征剿北汉刘崇为背景的秦腔传统剧目,其本事可见《北宋杨家将演义》第一回。[2][5]今存清末同州三元堂同州梆子木刻本,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本。当代刊印的主要版本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中收录的《下河东》,这两个版本都是老艺人的口述本。[4][3]现在西北地区秦腔舞台上的《下河东》,大都是源自杨起改编本。陕西中、西、南、东路秦腔都有这部戏,整个西北地区如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也都有传唱。其中陕西版相较于甘肃版,多了“三十六哭”唱段。[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