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方碑-抖音百科
衡方碑,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1]该碑是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由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人为颂扬衡方功绩所立。碑体高240厘米,宽110厘米,碑阳刻有23行文字,每行36字,共计815字,字径约4厘米,采用隶书书写。碑阴原本也有文字,但现已模糊不清。[2] 此碑的碑首为圆形,额下有穿孔。碑额的阳面刻有“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两行十个字,字径约9厘米,同样采用隶书。衡方碑原立于汶上县郭家楼村前,后在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因汶水泛滥而陷入地下,由当地村民郭承锡重建。1953年,此碑被移至岱庙炳灵门内陈列,1983年9月又移至岱庙碑廊至今。[2] 衡方碑以其方笔圆韵、古拙浑朴的风格而著称,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派。在汉隶名品中,它与《张迁碑》和《鲜于璜[huáng]碑》共同体现了雄浑茂密、雍穆厚重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后世众多书法家进行学习和借鉴。衡方碑的结体方正严整,同时善于在字的内部寻找空间对比,从而在严整中寻求险峻,方正中展现雄强之气。碑字的结体宽博,笔画丰腴肥厚,方圆兼备,展现出一种高雅的风致。据杨守敬所述,北齐人的书法多受到此碑的影响,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绶也深受其启发。[1] 由来
此本为传世最旧拓本。以往诸家著述,皆以为此碑最旧为明拓本,以碑文第6行“将”字未损及“南”字清晰等为明拓本的考据,并说碑阴漫漶[huàn],经清嘉庆初黄易洗石后精拓,才发现碑阴有字。此本不仅第6行“将”、“南”不损,而且碑阳全篇较一般拓本少损20余字,定为明代初期所拓。碑阴、碑额皆同时所拓,碑阴可辨者70余字,尤为稀有,并可证明碑阴之字为黄易发现的说法不确切。此本旧为叶氏平安馆所藏,有叶志诜[shēn]、翁方纲等藏印19方,后为方若所得,方氏于此本之后,再跋、三跋予以更正说明,尤有言未能尽之意。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