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裕民银行,是1928年1月成立于江西南昌的官商合办的股份制地方银行,于1946年9月改组为江西省银行,是民国时期江西省经营历史最长的一家地方银行。[2] “复兴隆”风潮使江西陷于空前的金融危机之中,同时江西省、县财政异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之下,1928年1月,地方财政性的官商合办的股份制江西裕民银行成立。[1]江西裕民银行刚成立的前几年,由于资本金不足,以及受到四大家族设立的四行二局的挤压,加上江西省财政困难,唯一有利可图的钞票发行权又受到严格的制约,因此,江西裕民银行经营困难。[1][3]1934年和1935年两年中,在江西省政府“农村复兴”和“救济农村金融”计划的推动下,江西裕民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增设较多,业务渐有起色,于1935年前后开始出现盈利。1936年2月,在江西省政府的支持下,江西裕民银行增加了100万官方资本金,由注重市面流通而转向注重地方实 业的扶助,两大主要业务,即发行辅币、代理金库均已达到,成为地方银行之支柱。政主商辅的股权结构,江西裕民银行由行长制转向董事制,内部管理加强,分支机构增多,业务步入稳定发展期。[2][3]1938年,江西裕民银行按省政府要求,对信用放款加以限制,把重点放到服务江西战时经济建设,承办茶叶贷款、协助购囤粮食、扶助农业生产、开展工矿业贷款,为江西省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1]1941年,江西省政府决定将江西裕民银行原有商退出,收归官办。董事会也由省政府选派,总行也不再直接经营业务,负责指挥管理考核等任务。[1]1942年后,国民党政府为加强金融管制,将货币发行权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同时物价上涨,江西财政困难,银行由赣州迁回南昌,江西裕民银行面临资金困难难以经营,1946年7月15日,江西裕民银行接到江西省政府第11619号训令,于1946年9月10日截止帐目,改组为江西省银行[3] 江西裕民银行是江西第一家具有现代规模的地方银行,是民国时期江西省地方银行体系中重要部分,在近代江西省政治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但在江西裕民银行整个发展过程中,江西地方政府都积极地介入金融资源的配置,使江西裕民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地方政府塑造的痕迹。这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江西裕民银行的发展,但也大大削弱了江西裕民银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能力,不利于江西裕民银行朝着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健康发展。[1] 成立背景
1926年秋,北伐军攻打江西,直系军阀江西总司令邓如琢为了抵抗北伐军的进攻,拼命招兵买马,购买枪械。为了筹办浩繁的军费开支,支持战争,邓如琢下令江西地方银行发行毫无准备金的“复兴隆”钞票1300万元。当年底北伐军攻克江西,北洋军阀在江西的统治随之彻底瓦解,江西地方银行由于失去赖以 存在的政治势力,也随之倒闭。新建立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当局责令“复兴隆”钞票作废,1300万元“复兴隆”钞票顷刻之间变成废纸,引发了江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复兴隆”金融风潮。“复兴隆”风潮席卷江西,使江西陷于空前的金融危机之中,其中金融界和工商业界恐慌到了极点,与江西地方银行有关系的振商、新安等银行及南昌市的绝大部分钱庄都先后倒闭,许多工商业者宣告破产,市面一派萧条景象,江西省、县财政异常困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27年底。正在这种背景之下,地方财政性的江西裕民银行应运而生。在江西裕民银行建立、发展的各阶段,江西地方政府都积极地介入金融资源的配置,使江西裕民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地方政府塑造的痕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