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府

被誉为“小故宫”的明朝代王府邸
代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后所建的王府,[3][5]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古城内东北角,[1][2]因其面积几乎是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建筑布局与故宫也大同小异,所以也被誉为“小故宫”。[6]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朱桂出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朱桂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以加强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二十五日,代王朱桂到达大同就藩,他进驻大同稍作休整后,便开始大规模兴建王府。[5]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代王府竣工,历时五年建成。[4]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代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7]顺治六年(1649年),代王府彻底消亡,共经历了252年的时间。[5]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7]2019年6月,代王府完成复建。[4]2023年7月31日,代王府景区恢复对外开放。[8]2024年12月12日,代王府景区被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9]
代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1]其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5]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3]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1]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代王处理政事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主要有承运殿、圜殿、存心殿三大殿。代王府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叫崇信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三所和西三所,是代王与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4]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移民屯边的措施;同时在军事上建立卫所制,以抵御元蒙侵扰。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镇”,派大将镇守,并修筑大同古城;还在大同镇周边布置了13个卫所,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最多时士兵人数达到十余万,军事上起着屏藩京师的作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度,把皇子封藩全国。[5]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以加强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同时监督大同镇、府的军、政、财务。代王实际上成了大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他上马管军,下马管臣,代皇帝行使职权。[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二十五日,代王朱桂到达大同就藩,并上表以谢皇恩。他进驻大同稍作休整后,便带领随从依靠当地百姓和富户人家大规模兴建王府。[5]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代王府竣工,历时五年建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