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为4卷本,由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唐甄(1630—1704)撰写,原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自己接连遭遇不幸,改其名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1] 《潜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启蒙思想。书中提出了“乱天下者惟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的论点,揭露了自秦以来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表面看来是大将杀人,偏将杀人,卒伍杀人,官吏杀人,其实是皇帝杀人,主张给专制君主治罪。[1]
《潜书》是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开后世资产阶级思潮之先河。[1]
作者简介
《潜书》,4卷,明末清初唐甄(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被中宣部、国家教委评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杰出思想家之一。他潜心于先秦诸子百家,摒弃汉代以下学者著作,尤不满汉儒经学和宋代程朱理学,晚年对王阳明学说十分崇拜。唐甄的先世在明代是达州的显贵,至明末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