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曜(1895年—1954年),[2][3]又名黎锦耀,[1][4]字叔翊[yì],[4]湖南湘潭中路铺镇菱角村人,系“黎氏八骏”之老三,中国地质矿业学家。[1][4] 黎锦曜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4]曾于南京担任矿学社主事、《中华矿学杂志》主编。[3][1][4]抗战期间回湘潭,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3] 人物经历
1917年,黎锦曜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开办新式小学,后因参加秋收起义失败,被反动武装团防局逮捕。经乡邻保释后逃亡外地,在云南、宣化、云滦等地开矿。[4] 1930年 ,黎锦曜参加黎锦晖组建的明月歌舞团。抗日战争开始,在南京中华矿学社任主事,兼《中华矿学社杂志》主编。不久,因南京局势紧张,回到家乡,先后在中路铺响鼓岭开办小煤矿,在湘潭宝塔岭开办膏盐矿,均以亏损告终。之后,返回石潭坝长塘,[4]和父母住在长塘老屋,雇长工种田。1944年年,湘潭、衡阳相继被日寇侵占,黎锦曜当时在青山桥中学教书。期间,会见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礼,积极投入抗日工作。[4]1946年日本投降后,他在长沙一个水泥厂工作,1948年工厂停办,他又回家和父母住在一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