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病毒

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的一种病毒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可引起的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2]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4]
新城疫病毒由Doyle T M于1927年命名。[3]截至2022年,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2]该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囊膜,大小为180nm左右。表面具有12~15nm的纤突,有刺激宿主产生抑制红细胞的凝集素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病毒粒子内部为一直径约17nm的卷曲的核衣壳。所有的NDV都含有6个病毒特异性结构蛋白(L、NP、P、HN、F、M)。能凝集鸡、鸭、鸽、火鸡、人、小白鼠及蛙的红细胞,能溶解鸡、绵羊O型人血红细胞。[3]新城疫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季多发。病鸡、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鸡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新城疫病毒,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地面和用具等,可通过消化道感染该病;也可通过带病毒的尘埃、飞沫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买卖、运输、违规屠宰病死鸡也是造成新城疫流行的主要因素。[5]
新城疫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新城疫和非典型新城疫。[4]该病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鸡胚接种、HA和HI试验、RT-PCR等。[2]治疗方法有肌内注射新城疫高免卵黄抗体、抗微生物药饮水或拌料、疫苗紧急接种等,常用药物有清瘟败毒散、普济消毒散、石竹散等。[4]预防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株进入禽群;二是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2]

历史

新城疫是Kraneveld(1926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地区家禽中引起严重损失的一种疾病。Doyle T M(1927年)于英国新城发现禽的相似疾病,对鸡致病率达90%以上,其用交叉免疫试验将该病的滤过性病原体与鸡瘟病毒区别开来,故命名为新城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