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蒸

中国教育家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niǎn]庄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早年留美,主修乡村教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来北平参加和谈,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自30年代起先后出任北平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十余年。抗战胜利后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副书记长、中央常务干事兼北平支团筹备处主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2]

人物生平

卢沟桥事变前

20岁时李蒸考入享有公费待遇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3年暑假后,李蒸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乡村教育。次年取得硕士学位。1927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教。后担任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等职。他把工作与在美主修的课程紧密结合,推广民众教育,编写系统教材,对我国早期推广民众教育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1932年,他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更是举步维艰,他上任后不久教育部便以让师大整顿为藉口,责令师大“停止招生”,改变制度予以取消。为了争取师生的生存,李蒸先生当即致电教育部并另具呈文,竭尽全力,奔走呼吁,终使停办师大的提案未能通过。在短短几年内,他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把北师大办成了闻名全国的一流学府,有力地驳斥了取消师范院校的谬论,其功劳是不可抹煞的。

卢沟桥事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