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桥

瑞云桥
瑞云桥位于安溪蓝田乡进德村东部进德溪水口,最初建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是宋朝安溪境内8座桥梁之一。因前后两次建桥均被山洪冲决,明成祖三年(公元1405年)第三次建桥,崇祯三年(1630年)重修,这次所建之桥一直保存至200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1985年10月21日,瑞云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桥获得第四次重建并于2008年11月12日落成。

简介

明成祖三年(公元1405年)第三次建桥时,特邀江西赣州久负盛名的高僧肖辅山选址,在庵尾山和庵后山的山坳口依山砌石为墩,择吉奠基。工匠们精选了9根长16米、尾径八九十厘米的巨杉为梁,沿袭了以“九”为尊的传统,并在桥前栽下柏树一株,此举“成就”了当时闽南地区唯一的柏树相伴的木廊桥。该柏树现在是泉州地区的第二高龄柏树。

还原工程

2008年的第四次重建时工匠们用尽各种办法“还原”旧貌,除原有的石砌桥墩以外,仍然是通体木构,均取自粗可合抱的整棵杉木。桥板、桥廊、廊[líng]、棂披、梁柱、檐[jué]、斗拱、都是粗大厚重的原木。单孔,精选九根长十六米的径80厘米杉木为梁。桥上建筑风格为长廊式盖屋,重檐屋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中有天亭,全桥长14.7米,宽5.1米。廊内设有行人通道与座椅供行人歇息赏景,廊外两侧各建有两层雨披。桥面建筑类似重檐歇山式,横跨于溪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