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冰排(别名:流冰期),[1][2]是中国东北江河在畅流期与封冻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年有两次跑冰排,春季开江跑冰排持续时间短、流速快,冬季封江跑冰排持续时间长、流速慢。[1][3][4][5][a] 跑冰排发生的河流有松花江、[6]黑龙江等。[5][3][1][7]春融期间(4月末至5月初[b]),太阳把冰块一点点融化,融化后大小不一的冰块缓慢地顺流而下,在漩涡处,冰块撞击在一起,形成跑冰排。[3][4][8][7]冬季(10月末至11月初[b]),随着气温持续降低,江水溪流因承受不住冷空气而结成形态各异的冰块在水流的作用下自然漂动,从最初江水推着冰絮、冰块、冰排流动,到大块大块的冰块顺江而下,冰排越冻越大,最终形成跑冰排。[1][3][4][7] 民间有“文跑冰排”和“武跑冰排”之说。“文跑冰排”时,江面缓慢融化,少量破碎浮冰顺江而下。“武跑冰排”时,江水裹挟着大小各异的冰块顺江而下,冰块或轻撞发声,或堆积成山,突然崩塌破碎,冰、水、风、泥土混杂奔涌。[6]春季跑冰排有助于江水的流通和更新,跑冰排后,可促进水生生物繁殖生长。[2]
名称起源
顺治十八年(1661)春季的一天,流人方拱乾携友人郊游畅饮,作了一首《同诸君子坐河边冰畔》:“冰声破屐响,又观雪河春。”这是至今[c]为止较早描写“跑冰排”奇观的文字。至清中期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始有“冰牌”之称。从冰排的形态看,叫“冰牌”更符合其外观特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