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行草纸本书法作品
《中秋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而得名,是一幅行草纸本书法作品。此帖纵长27厘米,横宽11.9厘米,原为5行32字,后被割去2行,现仅存3行22字。《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伯远帖》被清代乾隆皇帝誉为“三希”。[1][2][5][6]
《中秋帖》原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整体结字风格向左下倾斜,而字体却体现出王献之书法作品“连贯纵引”的特点,该帖由行楷起,迅即转为行草[a],一气呵成,[7]该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一笔书”[b]。关于《中秋帖》的作者存在争议,一说为晋代王献之真迹,二说为唐人临本,三说为宋代米芾旧藏王献之《十二月帖》的节临。第三种说法更为学界所接受。[1][2][3][5]
《中秋帖》在北宋时期由宣和内府收藏,南宋时期经由绍兴内府及宰相贾似道收藏;流转至明代时为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所有;后来此帖流入清宫,得到乾隆皇帝的欣赏喜爱并认为是王献之真迹;民国时期,《中秋帖》随宣统皇帝出宫后流入民间;该帖于1949年出现在香港地区,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将其收购,于1951年11月18日以重金收回,后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4][6][8]
2015年9月22日,经北京故宫博物院授权,荣宝斋主办为期一个月的“故宫九十周年‘石渠宝[]’荣宝斋高仿真艺术品全国特展”,高仿真艺术品《中秋帖》是此次展览的展品之一。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中秋帖》是此次展览的展品之一。[2][9]

作者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