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

上古文明的产物
河图(Magic Square),也被称为“幻方”“魔方”“纵横图”,传说为上古时期的伏羲在龙马身上发现的图案,后世经学家将其视作《易》的来源。[1][5]
相传,在上古时代,一条龙马出现在通天界的黄河中,龙马背上布满了图案,伏羲将图案临摹下来,依据此图创制了八卦,之后又从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因此,河图被视作“天生神物,圣人则之”。[6]河图的图像由黑白点组成,以特定的排列象征着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四象。河图的形状象征着天地四方,黑点与白圈表示阴阳,也象征着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此外,河图还囊括着物质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或事件组合、物质演变或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等。[7]自河图问世以来,就引发着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代表人物有蔡元定刘牧、万年淳、胡煦等人。宋代以前,只有关于河图的文字记载,后世流传的黑白点河图,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刘牧主张以九数图为河图,十为洛书;蔡元定主张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这两种图式在后世都有支持者,关于河图和洛书的分歧与争论也从未间断。[2]
闻一多曾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信中说:“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8]河图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还可被用作地理图、天象图,同时引导着数学、中医学、丹道等学科和内容的发展。[9]

词源和定义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