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林伯-快懂百科
吴林伯,湖北宜都县人,1916年出生,1998年去世。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后入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熊十力诸先生。著有《文心雕龙义疏》、《周易正义》等十六部专著,约八百万言,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 基本介绍
《文心雕龙义疏》是吴林伯先生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代表著作,从准备到成书前后 40余年,即至成书以后,又不断更易,去旧布新。《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自序》云:“余齿在志学,便治《文心》,春秋非懈,但欲习其俪辞而已。迨[dài]入本师马一浮先生之门,朝夕亲承音旨,始知五十之篇,允为论文之作。于是请益问难,载历寒暑。虽謏[xiǎo]闻陋见,未能知类通达,而简练揣摩,要亦粗识微言;重以古、今旧说,义多不惬,唯恐是非无正,使天下学者疑;故搦[nuò]笔和墨,历四十二年而定。” 《文心雕龙义疏·自序》云:“余撰《义疏》,屡移寒暑,熔意练词,不知所裁,常恐酱瓿[bù]之讥;然知难而进,旧典攸[yōu]昭,妙识所难,其易将至,先难后获,自然之数也。且不远千里,择师而事,终入马先生之门,执贽请为弟子,亲承音旨,不同研味遗言,探赜[zé]索隐,日不暇给,知至至之,欲与几也。夫兰为国香,服媚弥芳,书亦国华,玩怿[yì]方美,简练揣摩,恒久未已,若仲尼、伯玉之化,心向往之,去故取新,知进而不知退,旁通发挥,袬[yù]多益寡。称物平施,始是而卒非,春秋非懈,俾学有辑熙于光明。”先生这些关于《文心雕龙义疏》写作的缘起及甘苦之言,体现出吴先生在《文心雕龙义疏》一书中倾注的心血。吴先生《文心雕龙义疏》作为先生一生心血之最为重要的结晶,其独创的义疏体例,就体现了先生匠心的独运。先生在《文心雕龙义疏·绪论》中说:“我注释《文心》,根据读者的要求以及个人的想法,制订《义疏》的体例,就是每篇原文,分层排列,而每段后面的《义疏》内容,不外字词的解说,大意的概括,文句的串讲,思想理论的分析、评议。”吴先生把校勘、训诂[gǔ]、层次分析、内容的解释与理论的阐述结合起来,既具有坊间流传的校注的特点,又囊括了吴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问题的深刻独到的见解,而这些理论阐述,又深深地根植在对《文心雕龙》文本的精确掌握的基础上,眼界高迈,而又体现了朴学大师的坚实学养。吴先生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理论联系实际”。 吴先生《文心雕龙义疏》的理论联系实际,有三个层次,一是结合作家、作品的实际。先生读书,尝自谦云唐以后的文学书籍,他只读杜甫和鲁迅,实际先生博极群书,不仅对先秦汉魏六朝的著作无所不读,无所不通,且熟稔[rěn]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而且对佛学经、律、论都有深入研究,此既由于先生曾经亲炙于由佛入儒的佛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更由于经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游历欧美,出入儒释道学,而佛学与刘勰的亲密关系,使先生不能捐弃佛学典籍。先生认为,只有通读先秦汉魏六朝的所有传世著作,才能洞察《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判断。所以,他通过对刘勰[xié]《文心雕龙》的分析,得出刘勰论作家,举其文章中最优秀者,不在一处一一叙列,这是刘勰论文的特点。即理解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作家论和文学批评,应该把全书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在不同地方的不同表述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他的真正的文学理论观点。 吴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的理论联系实际,还表现在结合文学史的现实来讨论问题。先生认为,《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与文学史有关系,如《时序》是上古和中古的文学史,《明诗》是上古、中古的诗歌史,《诠赋》是先秦、两汉、魏、晋的赋史,《乐府》是上古、中古的乐府史。有通史,也有专史。了解文学史的真实面貌,对于正确理解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观点,意义同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