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逊

樊逊
樊逊(生年不详-565年),字孝谦,出生于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县[1]。他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没有担任过官职。樊逊的哥哥从事制毡行业,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经常资助他读书。尽管樊逊勤奋好学,但他对长期依赖兄弟的生活感到不安,一度考虑放弃学业,转而与哥哥共同经营制毡生意。在他的母亲鼓励下,他最终决定专注于儒家经典的研习,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樊逊以孔子的格言“见贤思齐”[2]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追求卓越。

人物生平

樊逊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他二十二岁时,被举荐为秀才。在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正月,齐文宣帝计划举行封禅泰山的仪式,樊逊上奏指出道教和神仙信仰都是虚幻的。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下令樊逊与其他学者合作,利用邢子才魏收等人的私人藏书,对《五经》和其他历史著作进行了修订。樊逊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最终晋升为员外散骑侍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樊逊去世。

轶事典故

东、西魏分立期间,樊逊的家乡遭受西魏军队的攻击,他随东魏官员向东撤离,定居在邺城。北齐成立后,樊逊成为临漳县的小吏。临漳县令裴鉴因其节俭朴素而受到当地人的尊敬,樊逊借此机会创作了十多首诗歌赞扬裴鉴的美德。裴鉴欣赏樊逊的才华,任命他为主簿,负责管理文书工作。后来,通过裴鉴的推荐,樊逊成为了右仆射崔暹宾客,并与李广、封孝惔等文人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樊逊相貌平凡,常常因为门第背景而感到受限,他独自生活,以东方朔的言论“陆沉世俗,避世金马”来自我宽慰。他还模仿东方朔的《答客难》撰写了一篇文章《答客诲》,表达了个人的心声。在一次崔暹举办的宴会上,崔暹向大司马襄城王元旭推荐樊逊,称他学识渊博,适合担任军事顾问。元旭对此表示怀疑,樊逊则礼貌而又尖锐地回应:“我家没有显赫的门第,不敢担当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