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吠陀的末分”,即“吠陀”的终结或“吠陀”的最高意义。而“吠陀”则泛指印度上古的“吠陀文献”。“吠陀”按字面意义指的是知识。对于正统派,它意味着最卓越的知识,神圣的或天启的知识。[1] 由于印度思想流派纷呈,许多思想家力图严格维护绝对正统习俗和世界观的至高地位,无论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吠陀业报部(行为的部分)的教规仪式与实在论,还是奥义书中的知识和宇宙本质,这些内容构成了《吠陀经》的尾部(吠檀多)和它的思辩部(知识的部分)。[2] “吠檀多”是古《吠陀经》的一部分,是一种传统教导,旨在揭示自我、世界、神之实相。在吠檀多的视野中,三梵貌似不同,而实则为一。吠檀多并不是试图统一差异的知识,而是揭示貌似差异之间的本质统一。[3]
名词释义
吠檀多,梵语名:Veda^nta,源自Veda-anta。Védānta,发音/ve:da:ntɐ/,由婆罗门圣经《吠陀》(Veda)和终极(anta)两个词组成,编撰于吠陀时代之后的印度教哲学论文《奥义书》,意为“吠陀的终极”,也为“吠陀的末尾”,也是对印度教一元论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