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利三藏-抖音百科
马兴德将巴利语的三藏圣典带到了斯里兰卡,这部《巴利三藏》便成为铜牒部的圣典。因此,严格说来,现存的这套巴利三藏,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部的传本。所以分别说系大寺部的这部巴利三藏,是一部最完善、最全面的经典。 作品简介
一、《巴利三藏》的集成:佛陀住世时只是说法定律,并无著 述。其教法经过说教、传诵、结集几个阶段,文句逐渐由简短而长广,义理逐渐由疏略而精密,结构逐渐由片段而系统。佛灭不久举行第一次结集时,阿难诵出经,伍巴离诵出律。其后又有沙利子系统的弟子诵出论。到第二次结集之后,佛教分裂为诸多部派。于是,各个部派所传诵的三藏,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礼请马哈摩嘎喇那子帝须长老,在印度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称为的第三次结集,驱除异邪,确立了上座部分别说系及其所传经典的独尊地位。此结集之后,阿育王派出使团到国外弘法,使佛教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为首的使团被派往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创建了铜牒部。马兴德生长在阿槃[pán]提的都城优禅尼,阿槃提是分别说系的教化区,通行巴利语。马兴德将巴利语的三藏圣典带到了斯里兰卡,这部《巴利三藏》便成为铜牒部的圣典。铜牒这一称谓的由来,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公元前6世纪,印度梵伽国(今孟加拉一带)王子维阇耶等七百余人,因桀骜不驯而被国王放逐海外。维阇耶等在海上随波漂流,于公元前543年佛陀涅槃的那天漂到了斯里兰卡岛。他们九死一生,心情激动,一上岸便紧紧地用手抓起一把泥土,手掌立刻被红土染成了古铜色。于是,他们便称该岛为檀巴尼(Tamba-panni),意为铜掌国。这样,铜掌国便成为斯里兰卡最早的国名,在铜掌国创建的佛教部派,便称为铜牒部。 马兴德以兰卡国王爱帝须布施的大寺为弘法道场,大力传播上座部分别说系佛教,全国上下纷纷皈依。阿利特王子从马兴德受具之后,还领导僧众举行了一次戒律结集,将马兴德一行传入的律、经、论三藏,进行了集体会诵,使巴利三藏得以牢固确立。公元前1世纪,国王将一座新建的无畏山寺布施给一位名叫摩诃帝沙的长老。长老因接受这一布施而被大寺长老处罚。摩诃帝沙率领一批弟子移居无畏山寺,与大寺公开分裂。大寺派属守旧派,无畏山寺派在以后的发展中容纳了一些自印度传入的思潮和经典。分裂不久,大寺派长老五百余人在玛德勒镇举行第四次结集,用三年多的时间,将一向师徒口口相传的巴利三藏及其注疏,记录在具多罗叶上,才完成卷帙[zhì]浩繁的巴利圣典。这部圣典流传至今,便是今天的《巴利三藏》。这套巴利三藏是斯里兰卡大寺派集成,与此前分出的无畏山寺派圣典有所不同。譬如:大寺的律藏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个部分;而无畏山寺派所传律藏就没有「附随」部分,他们对「附随」不予承认。因此,严格说来,现存的这套巴利三藏,是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部的传本。佛教界和学术界所惯用的铜牒部就是兰卡大寺部,这便是巴利三藏集成的过程及所属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