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

清代皇家园林
清华园,清代皇家园林。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誴,近春园赐四皇子奕[zhǔ],俗称为“四爷园”(清华大学苗日新老师查阅史料后提出当时西部称“春泽园”,而东部称“涵德园”,清华园赐惇亲王绵恺,近春园赐瑞亲王绵忻。《清华园风物志》作者黄延复也认为“四爷”指绵忻而非奕詝)。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yòu]胜地。”咸丰登基之后,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清华园幸免。奕誴死后,长子载濂继承,因载濂弟端郡王载漪为义和团在园内“设坛举事”,后清华园被收回荒废。外务部为游美学务处上奏获得此地建设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1913年清华学校将近春园等地并入,发展成为今日的清华大学[1]

历史沿革

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囿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zhǔ)(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詝,还是绵忻,尚无定论。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