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

视为丧葬玉一类
玉蝉,用玉石雕刻的蝉形玉器,同时是葬玉的重要形式之一。[1]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用于帽饰无穿眼的冠蝉;顶端有对穿眼的佩蝉;在死者口中压舌没有穿眼的含蝉。[2]
蝉形玉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商周玉蝉形制古朴,雕刻粗放。古人死后在口中有含物的习俗,至汉代则盛行含玉蝉。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3][1]
南北朝时的玉蝉仍沿汉制,但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宋代以后的玉蝉多作为佩饰,有形无神。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2]清代玉蝉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4]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5]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6]

历史演变

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兴隆洼遗址中出土的玉蝉,长3.2、宽1.8厘米。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半圆形背部,侧面横穿一孔,可佩带。[7]它是中国发现的制作年代最为久远的玉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