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斡尔族-快懂百科
达斡[wò]尔族是中国北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官方确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本民族自称“达斡尔”,在中国历代汉文史志中,有过“达呼尔”“打虎儿”“达呼里”“达瑚里”“达古尔”“达乌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2]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和新疆4个方言区。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自清朝起,达斡尔族的知识分子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现在达斡尔族基本上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达斡尔族的人口数为132299人。[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县、富裕县、黑河市、嫩江县、孙吴县和新疆塔城地区。[5] 关于达斡尔族的起源,流行着两种学说。第一种是“蒙古族分支”说,因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成分。第二种是“契丹族后裔”说,理由是在《辽史》《辽金元三史语解》中记载,“达斡尔”这一名称是从“大贺氏”音译来的。《黑龙江志稿》等志书中也记录辽亡以后,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的契丹人就是达斡尔族的先民。[3]“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17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族的先民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1644年之后陆续从江北内迁。清朝时,清政府将达斡尔族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三个扎兰[a],后又分别扩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达斡尔族人民在抗击沙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一系列战斗中立下了不朽功勋。[2]1958年8月15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民族乡的建立,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6][7]在国家和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达斡尔族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取得进步和发展。同时其民族特色文化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 达斡尔族聚居的地区渔猎、林业资源极为丰饶,且拥有广阔的草原和大河,为达斡尔族人民经营农业、畜牧业、渔猎业等生产提供了天然优势。达斡尔人居住的村落多依山傍水,宅院建筑规整,多为“介”字型的草正房,饮食上以稷子米、荞麦面为主,喜欢喝牛奶、茶,精于刺绣、雕刻、绘画等手工艺术,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达斡尔族以 莫昆、哈拉为社会单位,信奉萨满教,供奉诸神,实行一夫一妻制。此外,达斡尔族还有重视礼仪、敬老爱幼、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2][8]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如民歌、鲁日格勒舞、乌钦、曲棍球、婚俗、服饰、祭敖包等音乐、舞蹈、曲艺、体育、民俗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10][11][12][13][14][15] 族称
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dahur),其中“da”表示“大、首领、尊贵”,“hu”表示“人”,“r”表示“洞穴”“房屋、毡帐”,三个词合并在一起,意思是“大部族”。对达斡尔族的历史称谓记载可以追溯回清朝初期,最早见于康熙六年(1667年)《清实录》中出现的“打虎儿”一词,而在《辽史》《清史稿》《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洲源流考》《黑水先民传》等历史典籍中,“达呼尔”是最通用的译写形式,后来又出现了“达呼”“达户”“达虎儿”“达呼尔”“达瑚尔”“达古尔”“达虎里”“达呼里”“打狐狸”“打鬼力”“达古里”“达库里”“达古鲁”“达乌里”等多种译写形式。根据俄国文献《俄罗斯人在黑龙江上》的记载,早在1639年,当沙俄东进势力的先遣部队达到上卫特木河时,他们从当地的爱文奇人那里听到过“达乌尔”的名称。《蒙古源流》(卷六)中记载,大约在明代万历时期,蒙古扎萨克图土们汗[b]曾向东攻打过珠尔齐特、额里克特、达奇鄂尔三个部落,其中达奇鄂尔就是达斡尔的译写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确认了达斡尔族为单一少数民族,并根据达斡尔人的要求,按照布特哈方言的语音,确定“达斡尔”为族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