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

中国民间说唱艺术
琴书(英文名:Yang-qin narrative singing music),又称琴书音乐,是中国说唱音乐形式之一[1],也是中国八大曲艺音乐之一。[4]说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故又称扬琴。[1][5]扬琴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而这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形成于清雍正(1723-1735)、乾隆年间(1736-1795)[2],流传较广。[1]
琴书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a],通常由三到五人持扬琴等乐器边演奏边说唱[3][4]其中一到两人为主要说唱人,其余人为伴唱或伴奏。[3]根据表演曲目的不同,可采取主唱、对唱或轮唱等形式。[3]琴书音乐多风格优美,以抒情、委婉、细腻见长,极少有大的表演动作。[4]
琴书多由各地的“小曲” “清音”演唱发展而来,又借鉴了其他“说书”形式以演唱长篇故事,还化用了“弹词”和“鼓书”说唱相间的表演形式。[3]由于不同发源地和流行地的地方特征、风土人情和所根植的民间乐种不同,琴书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5]流行在各地的琴书包括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以及湖南丝弦等。[3]其中,被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有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翼城琴书和曲沃琴书。[6]

历史沿革

琴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以扬琴伴奏的扬州清曲[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