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熹,1919年生,河南南阳人,中国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地质部第二地矿司、地矿司、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主任,1984年、1992年连续两届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为中国的地质教育、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制订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对外交流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求学历程
张炳熹,河南南阳人,1919年6月12日生于北京,幼年时,父亲在詹天佑设计建造的京绥铁路任职,常年在野外奔波,承担铁路沿线征购土地和测绘工作。他随父母多次乘火车往返北平—张家口一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从此种下了热爱山野的种子。当他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上学的往返途中,沿着一段铁路行走,枕木下的各种卵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从此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恰巧那时附中有矿物学和地质学的选修课,教科书上的许多内容,如岩石的种类及结构,以及卵石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磨蚀出来的形态等等,在这些卵石中屡屡能见到,从而认识到地质学中讲的东西很多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他就打定主意学地质。1936年夏考上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满足了张炳熹的志愿。他当时是班上最年轻的学生,只有17岁。他学习很认真,很勤奋,这就为他终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奋斗不息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炳熹在北京大学刚刚读完一年级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7月29日北平陷落,天津也随即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随即迁往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张炳熹在不愿做亡国奴和继续学习地质的心情驱使下,离家前往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继续学习。1937年底,南京陷落,武汉告急,学校于1938年1月决定迁往云南省昆明市。1938年2月开始搬迁,人员分两路赴滇,一路乘坐交通工具,一路步行。学校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根据自填志愿,检查体格,核准步行者244名,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有15人参加步行,张炳熹先生是其中之一。2月20日出发,4月28日抵达昆明,历时68天,全程1671公里。除车船代步、旅途休整外,实际步行40天,步行1300公里,平均每天走三十多公里,最多时达50公里。沿途还作社会调查、观察地质现象、采集标本。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对参加步行者来说,也是意志、心理、勇气、身体等多方面的磨练。张炳熹参加了这次不平凡的旅行,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张炳熹自己还认为,从学地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抗日战争期间,昆明西南联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办学。新建的教室及宿舍1939年夏开始使用,那是一些低矮的土墙泥地草顶(部分是铁皮顶)的平房。设备差,仪器少,开始只能借云南大学矿冶系的实验室进行矿物岩石实习。经过补充,略有改善,但显微镜仍不敷应用。图书也少,学生们不得不在图书馆前排队等候借书。图书馆坐位少,有的学生不得不到街市的茶馆中看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炳熹不仅对地质学方面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还选修了不少数理化方面的课程,并且充分利用云南的条件,多次出野外作地质考察。毕业前,他与同班的董申保先生一起,填绘了200多平方公里1∶5万的地质图,共同写成了《云南嵩明杨林一带之地质》的毕业论文。张炳熹于1940年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