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

印度教三相神
湿婆(Siva或Saiva),[1]又称“大自在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与梵天毗湿奴并称三相神(Trimūrti)。[3]
湿婆源于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瑜伽尊者和吠陀文明时期的楼陀罗,前者为原始湿婆,为印度本土达罗毗荼人血脉,后者具雅利安人血统。楼陀罗首见于《梨俱吠陀》,但地位卑微,[4]在以后的《耶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中被加封为“兽主”。[5]《白骡奥义书》首次将楼陀罗称作湿婆,[6]到了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的时代,各种神话传说为湿婆编织了许多功绩,使湿婆上升到与梵天毗湿奴并列的宇宙大神的地位。[7][8]印度教中,湿婆被奉为毁灭之神,但又是生殖或创造之神,舞蹈之王等。[1]湿婆有许多变相,主要有苦行者,毁灭者,舞王,林伽等。[1][3]
湿婆信仰广泛流行于印度各地,尤其是南印度。[3]信奉湿婆的教派为湿婆派,该派主要分支有商羯罗遁世派、湿婆悉檀多派、克什米尔湿婆派以及林伽派等。[9]湿婆派的主要节日是湿婆供奉节,节日当天信徒需要到湿婆庙膜拜湿婆化身林伽,以祈福消灾。[10]湿婆的主要经典有《梨俱吠陀》《白骡奥义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各种往事书。[6][3]湿婆后来也被吸收进佛教,成为居住在色界之顶的摩[]首罗,又称大自在天,[11]也是密宗的护法神大黑天(Mahakāla,摩诃迦罗),密教谓为大日如来[12]湿婆的艺术形象在许多雕塑中都有所体现,题材主要以湿婆的各个化身以及有关湿婆的神话为主。[13]湿婆信仰对佛教的观音信仰有很大影响,两者在名号、化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3]有关湿婆的神庙主要有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埃洛拉石窟第16窟的凯拉萨神庙以及象岛石窟1号窟的湿婆神庙[13]

名号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列了湿婆的一千零八个名号,每一个名号代表一个神格属性,其中最常见的有湿婆(Śiva)、大自在天(Maheśvara)、主宰者(Iśāna)、大瑜伽士(Mahāyogin)、大黑(Mahākāla)、破坏者(Hara)、舞蹈王(Naarāja)、兽主(Paśupati)等称号。而湿婆(Śiva)意为亲切、善良,友好,慈善等,它由词根√śī与词缀va构成,√śī为保有、存有之义,va是善现,优美呈现的意思。缘于字面意义的吉祥、慈悲之义,湿婆后来成为其最通行的名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