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

唐代茶学家
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季[],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1][2]
陆羽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竟陵(今湖北天门县)郊外的西湖之滨,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被智积禅师收养,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智积禅师开始教习陆羽读书属文,习诵佛经,但他志向不是成为僧人,在此期间,陆羽还学会了煮茶等事务。天宝元年(742年),陆羽从龙盖寺出走,在杂戏班学习木偶和参军戏。天宝五载(746 年),陆羽在一次官宴演艺时被竞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受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前往火门山(今湖北省天门市西北)学习。天宝十载(751 年到至德二载(757年),陆羽两度出行寻茶,在此期间,他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茶事有了充分了解,为以后著书作了初步准备。乾元二年(759年),陆羽访问睦州、婺州后,来到杭州,写下《天竺灵隐二寺记》。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大历四年(769年),陆羽到越州,拜访尚书郎鲍防,担任制茶监督。大历五年(770年),他游历苏州虎丘山,又游无锡,写下《游惠山寺记》。贞元二年(786年),陆羽移居洪州玉芝观,并到庐州考察茶事。贞元三年(787年),怀素与陆羽相识并相交。陆羽亲自为怀素写下了《僧怀素传》。贞元十年(794年)移居苏州,五年后又回湖州。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陆羽在湖州去世,葬杼山[2][3][4]
陆羽创作了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茶学专著《茶经》。《茶经》系统总结了采摘、制作、引用茶叶的经验,对茶叶起源予以深入的探查,对茶叶相关的各项内容予以全面的论述,对茶叶知识的传播、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5][6][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