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

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该寺原址在南汉时称为“千秋寺”,明末改为寺院,称作“海幢寺[2]”。清初该寺大规模扩建,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海幢寺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是广州五大丛林之一。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该寺保存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包括澹归和尚的墨迹与诗稿。澹归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进士,后削发为僧,在该寺长住。他的诗稿有反清情绪,原稿完整无缺,至今仍成为该寺的法宝之一。海幢寺与广州市的海幢公园共享场地。

历史沿革

南汉时期该处有千秋寺,后废为民居,明代成为郭氏花园。明末清初,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扬佛法之所,又是广州旅游胜地之一。寺内曾有“古寺参云、珠江夜月、飞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花田春晓”八大景点。
海幢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幢寺得以重新修复。如今的海幢寺,气魄雄伟,飞檐宝顶,净域宏敞,有三十多位僧人。大雄宝殿供奉的三座铜佛,高十多米,称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诸佛。重建后的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威风八面,栩栩如生,其高度、体积为广东省境内寺院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