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如

清末时期画家
吴友如(约1840-1893年),原名嘉[yóu],字友如,别署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清末画家。擅长人物、肖像画,以卖画为生。曾应徵至北京为宫廷作画。咸丰间避兵定居上海。吴友如是中国时事新闻风俗画的开创者,对中国近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曾创作《点石斋画报》,并设有“吴友如画室”,独创《飞影阁画报》。作品丰富,超过千幅。

个人履历

自幼喜欢绘画,勤奋好学,能融合清代名画家钱杜任熊等人的画法,自成一家。擅长人物肖像画,以鬻画为生。曾应召至江宁(今南京),绘《金陵功臣战绩图》。清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名噪一时。内容以时事画为主,笔姿细腻,对清廷的腐朽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反抗,都有所反映。光绪十六年(1890年)独资创办《飞影阁画报》,该刊形式与《点石斋画报》类似,但内容着意于仕女人物,新闻则偏于闾巷传闻。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月,《飞影阁画报》出至百期后易主。同年秋改出《飞影阁画册》,每逢朔望出版,出至第十期时,因病去世。他主持的这两种画报,均为新闻性画刊,是研究风俗民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吴友如逝世后,上海璧园会社以巨资自吴友如哲嗣处购得画作1200幅,编成《吴友如画宝》传世。
吴友如的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大则如中法战争、中日台湾之战,小则有邻里斗殴、怪闻趣事,还有不少反映西方科技新事物的画幅。为适合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仕女形象消瘦柔弱,面部画法受同时代画家沙馥影响,称为“沙相”;建筑物、舟车的描画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

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