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葡糖浆

重要的甜味剂
果葡糖浆(High fructose corn syrups),又称高果糖浆或异构糖浆,是以酶法水解淀粉所得的葡萄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构化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而形成的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一种混合糖浆。[4]
1957年,发现了一种异构化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后日本于1966年首先进行工业化生产。[5]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异构酶的工业化生产为果葡糖浆的生产拉开序幕,世界于1968年投入果葡糖浆的工业化生产。[5]1980至1985年间,果葡糖浆产量由183.7万吨增加到453.6万吨,增加2.47倍。[6]截至2000年,世界果葡糖浆产量已达1334万吨,每年增长速度为12.5%,其中美国生产和消费占首位,约占70%,其次是日本、韩国[1]2015至2019年,中国果葡糖浆产量从286万吨增长到495万吨。[4]
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按果糖含量可分为第一代(含果糖42%)、第二代(含果糖55%)和第三代(含果糖90%)。[2][7]果葡糖浆的生产是以高纯度葡萄糖浆为底物经异构酶异构化成果糖。[8]它具有味纯、清爽、甜度大、渗透压高、不易结晶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糖果、糕点、饮料、罐头、焙烤等食品中,提高制品的品质。[9][2]然而,它也存在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以及脂肪肝、Ⅱ型糖尿病、痛风发病风险的危害。[10]

历史沿革

20世纪初,曾用不同碱和碱性盐使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反应,但是因为转化率低,产生的色度和酸性物质多,味道差,工业上未采用。1957年,发现了一种异构化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它没有碱催化的缺点。之后,经过数年研究,日本于1966年首先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当时称为异构糖。中国的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始了工业性试验。[5]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异构酶的工业化生产为果葡糖浆的生产拉开了序幕,也为新糖源的开发竖起了划时代的里程碑。1968年,世界投入果葡糖浆的工业化生产,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得到快速发展。[8]期间,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获得了成功,降低了果葡糖浆生产成本,提高了质量,促进了果葡糖浆的工业化生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