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即十六国后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参合陂大败后燕太子慕容宝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4][5]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大军进攻北魏,与北魏军队在黄河两岸对峙。起初,慕容宝做好了渡河的准备,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渡河决战。后来到了十月,慕容宝决定烧船撤军,当时黄河尚未结冰,慕容宝认为北魏兵必不能渡河,所以没有设置斥候。结果十一月初三,突然刮起暴风,气温骤降,黄河迅速冰封。北魏王拓跋珪趁机率领军队渡过黄河,留下辎重,选精锐二万余骑急追后燕军队。最终,后燕军队在参合陂遭遇惨败。拓跋珪在战后处死后燕俘虏。两年后,北魏占领后燕都城,加速了后燕的分裂和灭亡。[1][4] 参合陂之战是促进了南北对立局面的形成,中国走向大一统局面的关键一步,为隋唐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
战争背景
东晋偏安到江南时,北方各民族逐步强盛起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黄河两岸和中国北部建立起十六个割据王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84年慕容垂自称燕王,恢复了燕国。386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称皇帝,改元建兴,称后燕。与此同时,拓跋珪定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和后燕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方国,拓跋氏与慕容氏世为姻亲,慕容垂还是拓跋珪的舅父,曾帮助拓跋珪打败过匈奴独孤部、贺兰部。后因慕容垂以求马为名拘留北魏使者,关系从此破裂。慕容垂进攻西燕时,拓跋珪出兵帮过西燕,更引起了两国的仇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