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戣

孔戣
[kuí](752~824年)是唐朝大臣,出生于冀州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他是孔子的第38世孙,著作佐郎孔岑父之子。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孔戣通过进士考试,成为郑滑节度判官,后来又升任殿中侍御史唐宪宗即位后,孔戣被任命为大理正,随后又担任谏议大夫江州刺史,反对宦官专权。他还担任过太子侍读、给事中和尚书左丞等职务。然而,由于受到中官排挤,孔戣被迫出任华州刺史和镇国军使,后来又担任大理卿和国子祭酒元和十二年,孔戣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和岭南节度使,他在治理广州和交州地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唐穆宗即位后,孔戣担任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和尚书左丞等职务,最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退休。长庆四年(824年),孔戣去世,享年73岁,被追赠兵部尚书,并被谥号为“贞”,葬于河阴县广武原。孔戣的弟弟孔戢也是孔子的第38世孙,他曾担任修武尉和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务。孔戣的叔叔孔巢父唐朝冀州人,是孔子的第37世孙,他曾担任左卫兵曹参军和御史大夫等职务,卒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人物介绍

孔戣,字君严,孔岑父之子,孔巢父从子,孔子三十八代孙。孔[]胞兄,孔戡胞弟。
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卒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终年73岁。
孔戣举进士第。从唐宪宗初至唐穆宗年间,先后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丞、岭南节度使等职。敢言直谏,指责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