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辛镇-快懂百科
钢城区里辛镇位于莱芜市东南部,距莱城2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48'33",北纬36°04'25",北与辛庄镇接壤,西与颜庄镇毗邻,东与县沂源交界,南与艾山街道办事处相邻。镇政府驻里辛,电话区号0634,邮编,271133。里辛历史悠久,据哪吒庙碑记载,明洪武二年, 李、魏、韩、董四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分建三村。西村名纤纺,东村名坡庄子,中村名李信。李信系名人,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李信、明朝成化年间,任广信府照磨。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合为一村定名为李信。揩音成里辛。1985年10月,撤处并乡。里辛为政府驻地,故名里辛镇。 政区沿革
里辛镇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范家桥、范家庙、范家楼是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再现了殷商时期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风貌。从遗址来看,辖区内人类活动可推到五千年之前。早在夏朝时期,大禹根据高山大川划定疆界,把全国分为九州。海、岱、淮归徐州,里辛古地化属徐州。到了周朝,周武王驾崩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其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结商纣与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出师东征,杀死武庚及管叔,流放蔡叔、霍叔。平定叛乱后,周公旦将长子伯禽封到了鲁国,次子子爵封到牟国。牟国都城设在牟城庄(今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以莲花山为界山 ,南属鲁,北属齐,东属牟。春秋时牟国沦为鲁国附属国。周王朝没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烽起争雄,在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楚国灭掉鲁国,后又灭牟国,里辛境地随之归属楚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诏令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此时里辛辖区归属济北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置莱芜县,里辛辖地归属莱芜县。公元420—479年(南北朝刘宋时期)撤销莱芜县划分为赢、贝丘、牟县,里辛辖地属牟县。公元551—557年(南北朝北齐时期)将牟县疆土全部并入博城县,里辛辖地随之划归博城县。公元596年,牟县疆土又从博城划出,与赢县同属兖[yǎn]州鲁郡。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年)又撤销牟县将其并入赢县。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撤赢县并入博城,属河南道。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撤赢县置莱芜县,此后再不见赢、牟之说。公元822年(唐宪宗元和十七年),撤销莱芜县并入乾封县,里辛辖区归属乾封县。五代时期的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设莱芜监,里辛归属莱芜监,辖地不变。 宋、元、明、清时,莱芜名称基本稳定,里辛归属也相对稳定。宋初,莱芜县属兖州,不久改属京东西路袭庆府。金时,莱芜属山东西路泰山州。元初,莱芜县属泰安州。明时,莱芜归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泰安州。清时,莱芜归属泰安府。尽管莱芜归属几经变更,但里辛辖地归属莱芜一直没有变。清末民初,莱芜县化为十区,里辛属四区所辖。1939年8月,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沿袭旧制,境地仍属四区管辖。1941年春,莱芜分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四区属新甫县,1944年7月至9月,境地三岔河、玥庄、里辛、石家岭、赵家峪及陶家岭(艾山)、桑梓峪(颜庄)一带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10月回归莱芜县,里辛归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3月改称第七区,1955年10月由数字区改为地名区,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郑王庄乡和颜庄乡。同年10月颜庄乡、郑王庄乡改为人民公社。1959年2月郑王庄、颜庄两个公社并为颜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颜庄公社改称办事处,境内设里辛、郑王庄、棋山3乡合并,设立里辛乡。乡人民政府驻里辛村,隶属于莱芜市人民政府。1992年11月莱芜升格为地级市,设立莱城、钢城两个县级区,里辛乡隶属钢城区人民政府。1995年10月13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里辛撤乡改镇,其区域面积、所辖44个行政村(居)及政府驻地不变。2007年5月年辖区的郑王庄、石头湾、小庙、东田庄、西田庄、北田庄、双口峪7个行政村划为钢城经济开发区。现辖37个行政村。 政区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