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骞

郑骞
郑骞(1906~1991)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辽宁铁岭人。后迁北京。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先后执教于北京汇文中学、燕京大学、台湾大学,并曾在中国香港及美国讲学。他治学严谨,对古典诗词曲钩沉发微,有独到见解。著有《景午丛编》,集有他的重要论文86篇。他曾对元杂剧的存佚做过统计,提出重编元剧总目计划。他也用过20年的时间,对北曲旧谱的牌调全部作品加以比较归纳,重新编[zuǎn]《北曲新谱》、《北曲套式汇录详解》等,为研究北曲曲律作出了贡献。

传记

郑先生讳骞,字因百,辽宁铁岭人。中年尝以蜀生、灌筠、愧二陶室主人、颖白、闻韶、孔在齐等为笔名;晚岁则尝改称龙渊中隐及大学中隐。[nǎng]北平,书斋取名桐阴清昼堂,省称清昼堂,盖本辛弃疾词「爱桐阴满庭清昼」;後居台北温州街,以温州古永嘉郡,因名永嘉室。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即民前六年(1906)阴历闰四月二十九日(阳历六月二十日),生於四川灌县之成都水利府署。大父时官成都水利同知,驻灌县,考妣随侍焉。先生一脉,祖籍铁岭清初,十三世祖入关,世居河北完县之吴村。道光中,高祖北京。民国肇造,大父复称铁岭籍,而仍居北京。民二年(1913),先生八岁,从塾师金硕福读《四书》。翌年,父颐津公任吉林东宁县知事。先生随宦,初就读於县之小学;年馀自退学,於县署中改从塾师韩国宾受古文。五年冬,返北京,自此在京长住。次年,在外祖家塾从刘云鹏读《尚书》、《诗经》、《左传》。又明年,入崇德小学,始读英文。中学初在崇德,後转崇实,两校皆基督教会所立。先生幼喜读章回小说,每於微弱煤油灯下阅读,致成近视;而聪颖早慧,博闻强识,其在崇实,同[chái]每遇疑难,往往不就教於师而转求解於先生,故有「书库」之目云。
十五年,先生自崇实毕业,保送入燕京大学中文系。时北大文史名宿多来燕大兼课,先生遂能多方获益;而其一生治学门径、见解,尤深受沈尹默周作人二师之薰陶,至老服[yīng]。十八年,经顾羡季推介,自燕大请假,赴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是为先生毕生教学生涯之始。在女师授文学史及诗词选读,并兼系主任。时先生年甫二十四,大学尚未毕业,虽当时大专教授资格年龄限制不严,而先生之受器重,亦可见矣。在职一年,回燕大销假复学。同时在城内汇文中学兼课,校规本不许,而系中诸师以先生曾任「教授」,多予宽假。二十年,自燕大毕业,正式任教汇文,授文商两科高三国文及文学史。二十七年,始回燕大任中文系讲师。先生在此数年间,撰就《辛稼轩词编年校注初稿》,为其著作之始;惟此稿经先生数十年增补修订,迄未付梓。抗日军兴,华北沦陷凡八年,先生留居北平,谨言行,慎交游,未尝稍出治学教书之范围,故能免祸。三十四年秋,抗日胜利,华北重光。岁[miǎo],教育部设立大学先修班於北平,体制同大学,延聘先生为中文系副教授。明年,先修班结束,遂於岁暮归[shěn]阳,任教国立东北大学。在校仅半年馀,以烽火四起,乃於三十六年赴上海,任教国立暨南大学。翌年秋,应老 友台静农之邀,遂渡海来台任教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并升为教授,时年四十三。
先生在台大,前後三十馀年;1957年起,并获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其间曾五度出国访问及讲学。1956年应美国国务院约请访问哈佛华盛顿等大学;1961年秋,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2至1963年任香港新亚书院中文系主任;1965至1966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74年8月,先生以六十九之龄退休;以兼任教授名义继续指导博士论文,至1981年止。嗣台大创名誉教授制,先生即膺荣衔。先生甫自台大退休,东吴、辅仁两校即礼聘为中文研究所讲座教授,以迄1991年夏。1985年2月,国家文艺基金会特颁「国家文艺贡献奖」。1989年,受聘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设所[]询委员。1990年12月,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又特颁「文化奖」,以旌先生在学术文化之卓越成就与贡献。1991年7月28日,以老病终於台北三军总医院,享寿八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