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膏菌属-抖音百科
鹅膏菌属(拉丁学名:Amanita;英文名:Amanita mushrooms)为鹅膏菌属真菌的统称。鹅膏菌属是鹅膏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属。[1]全世界报道600多种,广布世界各大洲。[3][4] 绝大多数物种具有伞状的菌盖和中生直立的菌柄,子实体幼时外围被菌幕,且菌褶与菌柄之间也有菌幕相隔。成熟后外围的菌幕残留于菌盖表面或菌柄基部,称为菌幕残余(菌托),菌褶与菌柄之间的菌幕或消失或残留于菌柄上,称为菌环。菌褶多为白色,离生。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平滑。夏秋季多见于林中地上,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少数物种见于草地上,不形成菌根。[1] 鹅膏菌属价值大、应用范围广。[2]鹅膏菌属中有些种是著名的食用菌,如东亚的红黄鹅膏(Amanita hemibapha)、草鸡㙡鹅膏(A. caojizong)、中华鹅膏(A. sinensis)等。[1]在生物防治、开发新特效药如抗肿瘤药、抗菌及抗病毒药、镇静或麻醉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抗癌菌物的筛选,现已将鹅膏菌属作为重点首选对象。[2]鹅膏菌中含有两类毒素,分别为肽类毒素和非肽类毒素,其中致死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按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鹅膏毒肽、鬼笔毒 肽和毒伞肽。其中鹅膏毒肽注射后几天之内导致动物死亡,鬼笔毒肽是急性毒素,注射后2-5小时内就可导致动物死亡。[5] 分类
鹅膏菌属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大属,本属自1797年由Person建立以来,[2]全球报道鹅膏菌属真菌约600多种,中国的文献记载150多种。[3][4]鹅膏菌属自建立以来,一度被分为几个小属,Comer & Bas(1962)及Bas认为它是一个自然的类群。Gilbert & Kuehner(1928)据孢子淀粉质与否和菌盖边缘有无棱纹,将鹅膏菌属分为两大类群,为本属的现代系统分类迈出了重要一步。Gilbert(1940,1941)试图对全球鹅膏菌属真菌进行总结,但忽视了许多显微特征在分类中的作用,不少种被其归为其他种,没能较好地反映实情。Bas(1969,1978,1982)是鹅膏菌现代分类的先驱,他重视野外观察的重要性,强调显微结构在系统分类上的作用。鹅膏菌的分类研究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分类学家们对各大洲的鹅膏菌、都积极开展了研究,并发表了一些新分类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