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翊

李容翊
李容[]朝鲜语:이용익,1854年—1907年),朝鲜王朝后期大臣,普成学校(高丽大学前身)的创建者。字公弼,号石岘,本贯全州。早年为褓负商出身,壬午兵变时因保护闵妃避难而入仕,大韩帝国时期因其理财能力出众而深得高宗皇帝李熙的宠信,长期担任宫内府内藏院卿一职,官至度支部大臣。对外则采取亲俄反日的立场,并积极协助高宗在日俄战争时的中立化政策,后又为高宗的秘密外交而奔走,1907年死于俄国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谥号“忠肃”。

人物生平

步入宦途

咸丰四年庚戌(1854年,朝鲜哲宗五年)正月初六日,李容翊出生于朝鲜咸镜道明川郡。他本贯全州李氏,是朝鲜王朝王室的远房亲戚,系朝鲜太祖李成桂之兄李元桂的17世孙。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系已经没落,沦为庶民阶层,李容翊也在年轻时从事褓负商、水贩等低贱职业。当时全国褓负商都归闵氏外戚权臣闵泳翊掌管,因此李容翊自然也投入闵泳翊门下。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高宗十九年)六月,朝鲜爆发壬午兵变,朝鲜王妃闵妃逃之夭夭,李容翊在这时追随闵妃一起逃难忠州。由于他“捷脚步,能日行数三百里”   ,故负责高宗和闵妃的秘密联络,往来于忠州和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之间。壬午兵变平定以后,李容翊因功被授予监役之职。光绪九年(1883年,高宗二十年),李容翊被任命为端川府使,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调任北青府使,光绪十三年(1887年,高宗二十四年)任永兴府使、咸镜南道兵马节度使(南兵使)。李容翊的任地均在咸镜道,是当时朝鲜矿藏最丰富的地区,李容翊经常挖金子献给高宗闵妃,因此更加得到高宗和闵妃的信任,不仅提拔他的官位,还让他兼任咸镜南道矿务监理。但同时也因为他莅任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北青、永兴一带的民众闹事,并向朝廷投诉李容翊贪虐,故高宗迫于压力,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高宗二十五年)将李容翊逮捕下狱并流放全罗道智岛。不过两个月后就获得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