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

南朝梁文学家
王筠(482-550),字元礼,一字德柔。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僧虔之孙,太中大夫王揖之子。曾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深得萧统看重。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萧统卒,出为临海太守。还京,任秘书监、太府卿、度支尚书、太子詹事侯景之乱,坠井而亡。[1]

人物生平

王筠的文学创作活动与萧梁立国相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作为昭明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命运也随着梁代政治的变迁而时有起落。王筠在唱和诗创作中确立了同韵自和和的方式在闺情题材方面与沈约、萧统的风格接近,具有语言清丽、音声婉转、风格柔婉细腻、长于经营末句的特点。其“一官一集”体是按任官顺序编定编年体系列文集的典范,开创了文集体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类型。[2]
王筠
王筠,自天监三年(504)起家,至普通元年(520)丁母忧去职,是王筠入仕后的第一个阶段。此前他已享有文学声誉,“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23岁释褐为中军临川王宏行参军,迁太子舍人,侍从幼年的昭明太子,踏上近30年的追随历程。天监六年,任南徐州刺史豫章王综主簿,参与神灭与神不灭的大论战;随着沈约尚书令、行太子少傅,又除尚书殿中郎,与之建立起密切的文学交往。此数年间,王筠在府、宫、朝之间不断迁转,关键即是文学。殿中郎用人首重文学,梁武帝曾指出:“此曹旧用文学,且居[jiāo]行之首,宜详择其人。”但因职非清要,素为琅[]王氏所轻。王筠态度却很积极,传曰:“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他引陆机、王坦之故事为受职依据,倾向于以文华著称的陆机,所谓“何所多恨”显示出他作为文人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