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岔村

浙江台州临海市桃渚镇下辖村
四岔村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南65公里的海滨,隶属于桃渚镇,系镇人民政府驻地。东接海际,南通杜桥、椒江,西连桃渚古城直达临海,北去小雄指向三门,因道路四通八达而得名。全村有陈、蒋、王等10多个姓氏。1992年,全村有351户,1199人,耕地357亩,山地43亩。

历史沿革

早在1929年2月,正当大革命失败之后,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之时,临海青年革命团体--乙丑读书社中的共产党员林迪生和进步青年陈鹤亭,效法陶行知南京创办晓庄师范的办法,由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绅士陈诗斋出面,在这个荒僻的四岔村创办了晓村小学。该校后来成为临海共产党组织在沿海地区的活动中心。1932~1933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徐明清陈叔亮、朱竹梅、周士湘等先后来到晓村小学,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以晓庄师范的校训为校训,即"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劳动的双手,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艺术的兴趣,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积极推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编演《农民叹苦》、《放下你的鞭子》等文明戏,开展社会宣传;组织师生进行"五一"节游行,高呼抗日救亡口号。撰写校歌:"晓村是荒原里的灯塔,晓村是我们新的家庭。这里有创造的活力,这里有劳动的精神。小朋友,莫说我们年纪轻,那新的中国,新的世界,都待我们去建设,去推进!"
桃渚风光
1939年初,中共党组织派张燕、王福林、王克明来到晓村,成立海区第一个党支部晓村小学支部。此后相继建立了老厂基、利兰、龙头等村的党支部,并成立桃渚区委。并在晓村小学高龄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学生支部。他们有的参加浙东游击纵队,有的去苏北参加新四军,成为抗日志士。四岔村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有32人,其中牺牲的有浙东三支一大队教导员戈阳等5人,革命残废的4人。1987年,临海市人民政府为东洋镇竖起"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的匾额,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