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外传》又称《国语》,国别体史著。[1]《春秋外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史书,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主要记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2] 《春秋外传》记载了公元前990年至前453年期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一些历史的片断,保存了很多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春秋外传》以记言为主,可和以记事为主的《左传》相参证,故有《国语》之称。它以国为纲,把有关某国的记述集中在一起,称为某语。《春秋外传》虽然记录了八国的历史,但以晋语为多,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周语、鲁语、齐语次之。关于《春秋外传》的作者,司马迁、班固认为是左丘明,但近人多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春秋外传》是战国末期人根据各国史料汇编加工而成的。[3] 书籍简介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