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病机制的DILI分型 | 固有型 | 固有型DILI系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造成,与剂量相关, 达到一定剂量阈值或暴露水平的个体可发生肝损伤,具有可预测的特点[1] |
特异质型 | 特异质型DILI仅在接触该药物的少数人群中发生,通常被认为与药物剂量无关,且无法根据已知的药理作用预测,其发生主要与独特的宿主特征相关,如代谢特异质和免疫特异质[1] |
间接型 | 间接型DILI是因为某些药物通过改变或加剧先前存在的肝脏疾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脂肪肝),或通过改变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而间接导致的肝损伤,例如大剂量激素或某些单抗导致的病毒性肝炎再激活、激发免疫导致的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如ICIs导致的肝损伤、DI-ALH等[1] |
基于病程的DILI分型 | 慢性DILI | 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AST,ALP及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3] |
急性DILI | 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20%可发展为慢性。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3] |
基于受损靶细胞类型的DILI分型 | 肝细胞损伤型 | 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血清ALT水平显著升高,其诊断标准为ALT≥3正常上限(ULN),且R值≥5。R=(ALT实测值/ALT ULN)/(ALP实测值/ALP ULN);常于停药后1~2个月恢复正常;组织学特征为肝细胞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3] |
胆汁淤积型 | 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ALP≥2ULN且R值≤2;组织学特征为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3] |
混合型 | 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胆的表现,ALT≥3ULN和ALP≥2,且R值介于2-5[3] |
肝血管损伤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