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

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
徽派建筑(Hui style architecture)是中国古代建筑流派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古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严州金华衢州等地区。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1][3][4]
徽派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而发展,渐渐稳定为风格。徽派建筑遵循朱子理学倡导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推崇风水之学,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男女有序等等级制度观念,具有明显的秩序感。徽派建筑通常以天井、马头墙、斗拱和三雕等构件的有机统一为造型特点。从外观来看,徽派建筑通常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素雅的颜色,建筑形状多为四合院或者楼阁式,整体呈现出庄重、稳重的气质。建筑材料多为青砖、灰瓦、木材等天然材料,其代表建筑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培筠园等。[5][2][6][7][8]
自20世纪80年起,国家陆续将潜口民宅、棠樾牌坊群先后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江西省徽州三雕(婺源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三雕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10][11][12][13]

形成原因

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