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巨蜥

已灭绝的更新世巨型蜥蜴
1
4
巨蜥学名:Varanus priscus,旧称Megalania Prisca),[4]也被称为“巨型开膛手蜥蜴”、“巨齿蜥”,其被公认为是地球上曾出现过的最大陆生蜥蜴。[1][2][3]巨蜥在分类学上归属于巨蜥科巨蜥属monitor lizard,又称巨蜥属蜥蜴)。1859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依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达令唐斯地区采集的标本,首次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1]
巨蜥更新世时期澳大利亚大陆的顶级掠食者之一,[5]其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南澳州,适应多种生态环境,涵盖开阔森林、广袤林地以及可能存在的草原地带。[1][3]关于其体型的上限仍存在推测和争议,但据研究表明,古巨蜥体长达到7米,体重约600-620千克[2]其与现存的印度尼西亚科莫多龙具有亲缘关系(基于体型大小得出的结论),但可能与澳大利亚的澳洲沙漠巨蜥(Varanus giganteus)关系更为密切。由于古巨蜥化石稀少且残缺,随着新化石的发现,关于其亲缘关系的假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古巨蜥的化石常与袋鼠等大型动物的化石一同被发现,据此推测古巨蜥同样拥有强大的狩猎能力,和其他巨蜥科动物一样,古巨蜥或许是伏击型猎手或食腐动物,其有毒的唾液会使猎物感染并死亡。[1]
截至2025年的科学所知,古巨蜥仅存在于化石记录中,与澳洲其他多数大型动物灭绝的同一时期消失。[7]古生物学家推测,澳洲早期人类的到来抢夺了古巨蜥的生存空间。[8]古巨蜥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澳大利亚古代生态环境以及爬行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古巨蜥的分类研究也反映了古生物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独立命名到后来的重新归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物种关系认识的深化。此外,古巨蜥在大众文化中的留存也表明了人们对史前巨型生物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兴趣反过来也推动了古生物学的科普和研究工作。[6]

命名与分类

巨蜥属(Varanus)由布莱修斯·梅雷姆(Blasius Merrem)于1820年确立;古巨蜥(Varanus priscus)这一物种最初在1859年由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命名为“Megalania prisc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