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

南宋的宰相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原籍沧州乐陵(今山东省德州),后迁居齐州(今山东济南)。南宋初年著名宰相[1]。吕颐浩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密州司户参军。后来,他先后担任玢州教授、河北都转运使等职务。宋高宗南渡后,吕颐浩被任命为扬州知军,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扬州知州。他曾两度进入政府,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吕颐浩因与赵鼎产生矛盾而被罢相。
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被任命为左相兼知枢密院事,任内力主抗金,多次请求兴兵收复中原。绍兴三年(1133年),他再次被罢相,退居台州。绍兴八年(1138年),吕颐浩奉祠,担任[]泉观使,后寓居台州。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去世,获得赠太师、秦国公的称号,谥号“忠穆”。同年,他配享高宗庙庭,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颐浩自幼生长于西北边疆,对军旅事务十分娴熟。在宣和伐辽时,他提出河北危急五事,请求制定长远战略。在苗刘之乱时,他与张浚等人创议勤王,最终成功平息内乱。然而,在相位期间,吕颐浩表现出专横刚愎的性格,力排李纲李光等大臣;为满足军需,他又创立了月椿钱,使东南百姓负担加重。
吕颐浩在南宋政权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宋朝在南方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包括《忠穆集》《吕忠穆公奏议》《燕魏杂记》等。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