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指的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2][1]
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1]这两派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1]辩经自印度传入藏地后,经历代僧人改革,臻于完善。[3] 辩经是藏传佛教僧人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荫下进行。[1]
历史沿革
辩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1]这两派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