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奎

1937年牺牲的革命烈士
陈炳奎(1907~1937),原名祖进,别名绍南、绍光、陈珊。福清县阳下镇沶头村人。1928年考入福州乌山师范学校后,先参加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与何文成等发动福清籍同学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创办《融声》报,大造革命舆论。1931 年夏,考进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后转学上海持志大学,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国民党当局通缉,未毕业即离校回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秋,任中共福清特支委员。1933年11月,与余长钺等在福清县城组织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支持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的政治主张。1934年初,任中共福清县委委员,在北西亭一带进行抗日反蒋活动。6月组织并参加南西亭武装起义。1935年5月,任中共福清县委书记,与陈金来一起积极发动群众,支持配合闽中游击支队,以罗汉里为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7 年初,任抗日救国会福清工作委员会秘书,同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与余长钱、黄孝敏等难友一起团结战斗,坚贞不屈,同年6月23日英勇就义。[1]

人物生平

陈炳奎,原名陈祖进,别名陈秀南、绍光,化名陈珊,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福建福清阳下乡沶头村。
炳奎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时父亲陈振春被疾病夺去生命,长兄陈祖筹到福州瑞祥钱庄当司帐,以薄薪养家糊口,次兄到印尼谋生病逝海外,妹妹送人作童养媳。母亲对炳奎寄托殷切期望,克服困难送他到学校读书,1925年小学毕业后又送他到福州上初中。家庭的境遇,农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的牛马生活,使炳奎逐渐萌发解除劳动人民痛苦的思想,在福州读书时自己节衣缩食却经常把衣服,食物分给穷苦同学,家里给的一点零用钱也拿出来与穷苦同学一起花。
1928年夏,炳奎初中毕业,考入乌石山省立福高时大革命失败,全国笼罩着蒋介石血醒统治的白色恐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书刊,认识到要改变民不聊生的局面必须革命,“改进”那些不能推进社会发展的东西。在党组织引导下,他投身革命活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嗣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指示,与何文成等组织福清留省进步学生加入反帝大同盟,星期六与节假日晚在学校望耕亭秘密集会,布置散发传单,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势力勾结帝国主义欺压人民大众的罪恶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