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鲫,是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鲫属的一种鱼类,是由雄性异源四倍体鲫鲤和雌性二倍体日本白鲫通过远缘杂交育种培育的一个不育三倍体鲫鱼,[2]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为首的科研小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等培育而出。因为此鱼育成于湖南省而取名首为“湘”,又考虑到此鱼是刘筠院士辛勤的科研成果,故取筠的同音字“云”字为第二字,因而得名“湘云鲫”。[3] 湘云鲫外形与其他鲫鱼相似,但又有其独特的性状。其尾柄较长,上颌有一对微细须突,侧线上部特别是从背鳍至尾部的鱼鳞的鳞式排列较为紊乱。湘云鲫食性较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摄食投喂豆浆、麸[fū]皮、豆渣、豆饼、菜籽饼以及颗粒配合饲料等。[3] 湘云鲫是中国极少数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鱼之一,商标为“师湘牌”,截至2003年,湘云鲫鱼苗的年生产能力达1亿尾。[4]湘云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食性杂、饵料系数低、完全不育、生长快、易捕捞,并且鱼体肌肉厚、肉质细嫩、氨基酸含量高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中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河南、安徽、上海、重庆、北京、吉林、辽宁、山东等20多个省市推广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3] 物种简介
湘云鲫与其它鲫鱼和鲤鱼相比,湘云鲫、湘云鲤具有如下优良特性: